在我抱怨孩子们不会学习,不爱学习,不能积极主动参加劳动时……我心底的一个声音冒上来:这不怀他们,真的怨不得他们。
(相关资料图)
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,我时常现陷在自我的矛盾、怀疑和否定之中,在一路趔趔趄趄的前行中,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:改变一个学生,真的很难很难。
对于绝大部分的孩子来说,家庭环境的影响,把他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,我们很难改变其根深蒂固的观念、行为和习惯。
我们每个人,都深受自身思想和观念的支配,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周围一切的人事物。
我们的想法未必正确,我们的认知未必全面,难以跳脱自身思想的牢笼。
那些父母的教导,师长的教诲,整个自身成长的经历和环境的浸润下,我们形成了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解读。
这些外界的声音,精神背景的熏陶,统统内化为心底的声音,渐渐成为自我的要求和标准。
在成长的过程中,我们不断地用这些内在的标准,来丈量周围的世界。
我们是环境的产物,当然跟自身的因素分不开。
我无力破译人类遗传的密码,但可以追寻人类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,是如何形成自我的认知和对外界万事万物的看法。
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*塞利格曼先生深得我的喜欢,他的著作让人爱不释手。谁不想活出真实的,心花怒放的自己,活出最舒展的人生?
疑问也由此而产生,为什么有的人能活出积极乐观的人生,有的人却在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中不断地自我内耗呢?
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,是如何形成的?
看别人,在人际交往和关系中如鱼得水,虽然心生羡慕,却感觉学不来,难道真的学不来吗?
在这个纷繁复杂的,全民焦虑的时代,我们该如何守得一颗平常心来处事?
每个人,在世间扮演了诸多的角色,又该如何处理这众多的人际关系呢?
一言蔽之,我们该如何处理,自己和自己的关系?
把自己的内心捋顺了,知道该如何跟自己相处了,外面的世界也就清新明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