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诗洁
根据中国地震台网2月19日公布的最新资料,2023年以来我国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100次。不少网友提出疑问:最近地震频率是不是增加了?地球是不是进入了“地质活跃期”?
(资料图片)
▍地球“不安分”了?全球地震变活跃?
2月6日,土耳其在短短10小时内发生两次7.8级地震,灾情引发全球关注,牵动人心。
而2月以来,广东也发生了两次3级以上地震,分别是2月5日佛山市三水区的3.2级地震,以及2月11日河源市源城区的4.3级地震。不少广东的小伙伴表示有震感,真切地感受到地震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针对网友讨论的“地质活跃期”,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研究员晏锐表示,全球平均每年要发生18次左右7级以上地震,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80%左右,以往这些地震发生后对大家的影响不是很大,所以大家关注度不是很高。从这几年的全球地震活动来看,还不是那么强,比如2019年,全球才发生了9次7级以上的地震;2020年实际上发生了10次;2021年是19次,基本上接近常年的平均水平。
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数据,202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也仅有7次。
晏锐表示,今年以来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确实发生了5次7级以上地震,似乎有点增强,但是基本上还是在正常的活动水平范围内。所以,网上说的进入“全球释放期”,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科学依据。
广东地震台副台长王力伟也认为,全球地震活动并没有进入“活跃期”,从数据来看,最近几年的地震发生频率低于1900年以来的年平均水平。
▍广东在地震带上吗?哪些地方发生过强震?
广东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的中段,全省18个沿海地级市大都位于地震活动相对活跃的区域。
有5个地震活动带全部或部分在广东省内:
泉汕地震带:从广东汕头地区沿海岸线侧经泉州地区向东北延伸至温州。
河源邵武地震带:北起福建崇安以北,经邵武、泰宁、江西石城、瑞金、会昌、寻乌、广东龙川、河源等地入南海。
莲花山地震带:沿莲花山两侧呈北东向展布,北至福建中部,南至广东省深圳南海域。
粤西地震带:大致沿相互平行的吴川—四会断裂和广州—阳江断裂两侧,呈北东向展布。
雷琼地震带:包括海南岛、雷州半岛及附近海域。
100年来,发生在广东内陆及近海地区的6级以上地震有12次。
震级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18年2月13日(民国七年的正月初三),广东南澳发生了7.3级特大地震,此次地震有感范围1000公里,西南至香港,西至广西灵川,西北至湖北武汉,北至江苏扬州和上海,东至台湾,均有震感。而南澳在1600年也曾发生过7级地震。
除此之外还有:
1962年3月19日,河源新丰江水库6.1级地震;
1969年7月26日,阳江洋边海6.4级地震;
1994年12月31日,北部湾6.1级地震;
1995年1月10日,北部湾6.2级地震等。
但小伙伴们不必惊慌,虽然广东是华南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,但是华南块体在新构造运动期间比较稳定。根据1970—2022年广东地震数据,广东52年来发生近六万次地震,绝大多数是3级以下的低震级地震。广东地区的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是能达到6度—8度,因此,理论上,5级左右的地震致灾风险是很低的。
在广东,河源是高频发地震区,52年来共发生地震近3万次,换句话说,全省过半的地震发生在河源;其次是阳江。总体来看,广东的地震属于正常水平。
▍遇到地震是跑还是躲?怎样降低地震危害?
破坏性地震发生后,千万不可惊慌,要保持冷静的头脑,及时根据震动状况,判断地震的远近、大小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,需要结合所处环境做出保障安全的抉择,果断行动。
避震时需要注意保护的身体部位:
(1)保护头颈部:低头,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,有可能时,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、被褥、沙发垫等顶在头上。
(2)保护眼睛:低头、闭眼,以防异物侵入。
(3)保护口、鼻:有可能时,用湿毛巾捂住口、鼻,以防灰尘、毒气吸入。
(4)保护身体:尽量蜷曲身体,使身体重心降低,同时,双手要牢牢抓住身边的牢固物体,以防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,暴露在物体外而受伤。
地震后被埋压怎么办?
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,要尽量保持冷静,树立生存的信心,要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你。震后,余震还会不断发生,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,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,设法脱险。
(1)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、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。设法用砖石、木棍支撑残垣断壁,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。
(2)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砾等杂物,扩大活动空间。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,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。
(3)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,包括电源、水源等,也不要使用明火。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或灰尘太大时,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。
(4)不要大哭大叫,当听到废墟外面有声音时,要不间断地敲击身边能发出声音的物品,如金属管道等,想尽一切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联系。要保存体力,尽力寻找水和食物,创造生存条件,耐心等待救援。
来源 | 羊城晚报•羊城派综合《广东省地震监测志》、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、广东地震局网站、南粤防震减灾微信公号、@中国地震台网、@中国地震台网速报、江门市地震局、广东发布、广东科普、羊城晚报、南方日报、网友评论等
题图 | 视觉中国资料图(图文无关)
责编 | 陈诗洁